林雪萍 我在匈牙利看中国企业大出海
栏目:华体会官网 发布时间:2025-07-17

  

林雪萍 我在匈牙利看中国企业大出海

  匈牙利的招商也刺激了工厂的入驻。无论是宁德时代,还是亿纬锂能,都获得了匈牙利政府的近4000万欧元的补贴。而联想在建设匈牙利工厂,也有近1/4来自政府支持。匈牙利投资促进局HIPA显得非常专业和热心,它提供一站式服务,会派人、派车,跟着中国企业去实地考察。而工作签证,也会积极办理。这几乎已经向中国地方招商的身段去看齐了。在宁德时代投资所在地,地方政府还设有专门的项目经理,跟进每家企业进行投资激励的评定和发放。

  欣旺达的可选之一是布达佩斯附近120公里的索尔诺克城市。但这里人口八万的小城,从未有过如此大的电力规划。整个城市的用电,还不够一个欣旺达工厂。欣旺达后来所在的城市,人口12万的尼莱市,也到处都是农业用地。当地政府需要耗资巨大来进行基础设施的升级,不过员工的居住条件可以得以改善。从2015年就在这里投产的乐高工厂,正在将这里变得更加宜居。这使得50公里外的德布勒森的中国企业员工,很多也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。

  从选址风波能够看出来,东欧小国家的资源,对于快速扩张的工业,承载能力很容易过载。在整个欧洲,也经常看到不同国家与中国企业的融合,所产生的双向不适应。包括国轩高科在内,共有五家企业进入瑞士信托GDR市场,在欧洲进行上市。然而瑞士证券市场的资本池,本来容量也不大。五家中国企业的到来,很快就使得瑞士资本市场告急。这就像是一口小池塘里,到处都是欢快的鱼。突然来了一头大象,一口水喝下去,整个池塘立刻就感受到水位下降,每条鱼都感到恐慌。瑞士上市公司这条路,马上就堵死了。

  慢火平衡态的欧洲,与极速放大态的中国,并非自然相融。其实渴望再工业化的西欧,或者是极度需要制造业的东欧和南欧,对于中国制造的落地,并非都是烈火与干柴的拥抱。政党敌意依然是广泛存在的,本地舆论的片面性是压倒性的单边倒。中国企业出海东欧,并非面临着一个最好的时机,这更需要落地为善、经营为久的策略。亿纬锂能在其德布勒森电池工厂开始建设后,与当地社区、市民大量沟通,赞助德布勒森足球队等,尽量让当地市民不产生反感情绪。

  面对分割的欧洲“小国家”的局限性,这并非只是对中国企业的考验。挑战是双向的,即使欧洲国家,也没有现成的工具箱来应对这一切。手忙脚乱,前后不一,则是这种过渡态的表象。因此令人感到迫切的需要,是一种建设性思考,要在各方高层中有更大的交流。如果各方不能在这种“平衡态与放大态”冲突下,建立合作态的架构设计,将会导致欧盟、欧洲国家和中国等利益攸关方,各自为政。这种架构设计的不作为,对于中欧的未来,将会是灾难性的。遗憾的是,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。即使是德国对华友善的大众汽车、博世零部件集团,甚至在匈牙利巨资投入的宁德时代,都无法独力完成。

  当人们过于关注中国崛起的时候,对东欧劳动力对于欧洲的助力采用了忽视的态度。然而在当下,拐点已到。地缘政治的影响正在加大,半永久性地损害了中国劳动力与全球化技术的结合面。跨国公司的技术流道,正在全球地理空间上寻找新的劳动力结合点。而中国技术则不得不与中国劳动力分离,反向出海,也在寻求与新的劳动力的结合。在欧洲,东欧劳动力即使能够保持着原有的高位势能,但要完成中国技术的承接,还需要一个漫长磨合的过程。中国管理者,还有更高的门槛,需要迈过。

  这需要耐心和时间。而对于缺陷也不能夸大太多,而要防止预判陷阱。深圳当年是小渔村,一开始建设的时候,也同样是缺人缺电。就劳动力而言,要看欧洲整个大市场。不同的国家势能差之间,人口流动会变得更容易。而匈牙利周边接壤的国家很多。只要工资够高,劳动力会形成流转。这种流动性,甚至比印度的邦政府之间的流动,还要便捷。虽然匈牙利缺乏中低端劳动力,但在这里大力投资的韩国制造商,已经跟地方政府,找到一种解决方式。匈牙利提供一种用工签证,可以面向其他国家的工人。韩国正在从东南亚引入劳动力,三年一轮换。这种方法,估计很快也会在中国工厂里使用。而跨国籍的员工管理,将是中国管理者的真正考验。

  匈牙利2023年市场销售10.7万辆,马扎尔铃木占比超过12%。在匈牙利50万辆产能中,铃木的产量超过30%。2023年它完成了28亿欧元,逆势向上。而在2018年这一收入为20亿欧元。同样,铃木在印度的子公司玛鲁蒂铃木,也占据了印度汽车市场的50%。铃木是中国小型汽车的师傅,中国小车之王的上汽通用五菱、长安奥拓、东风小康的崛起,将铃木基本赶出了中国。但离开中国的铃木,反而发展的更加强劲,依然在海外多个国家占据垄断性的优势。这一点,跟在中国毫无显示度的三星手机,依然是全球手机霸主的现象,非常类似。离开了中国市场,这些企业依然是全球霸主。而在中国是霸主的中国企业,离开了中国市场,往往建树微薄。这之间的差距,正是本土企业与国际化企业两者的落差。

  2018年国内女装风头最盛的上海拉夏贝尔,分两次实现了对法国时尚品牌Naf Naf SAS的全资收购。但在收购之后不足一年,该品牌就宣布因无力清偿供应商及政府欠款,而启动司法破产。这次不足一年的闪电战,拉夏贝尔损失巨大。它以4.5亿元人民币收购的资产,在清算只获得了800万元。而此后,快速扩张的拉夏贝尔也开始一蹶不振。在并购过程中,但凡能有详尽的尽职调查,就绝不会发生的事情。很多调查都只是走个程序,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完成领导的并购意志。

  例如电动小摩托车,与电动滑板车,如何能够上路,适应何种交通规则?自行车应该停在哪里?这些都涉及到路权确认的问题。不同国家各有不同,在德国法兰克福市政府,交通局下的一个处,负责法兰所有的路权,包括出租车和自行车。而在匈牙利,许多工业厂房的标准是缺乏的。许多企业认为没有标准是好事,就会自行制定。然而,在合适的时候,相关法规就会开始生效,根本不在乎当事人是否知情。这种权责追溯的牙齿,往往显得异常锋利。这种小坑,比比皆是,消耗了很多企业有限的资源。

  这一点,德国树立了令人信服的榜样。德国工商会AHK是一个国内工商机构的海外组织,它重要责任就是为德国企业的保驾护航。AHK在德国企业投资的地区,规划出一个深水港湾,庇护着德国出海企业。作为一个半官半民的机构,它有会员费的收入。但更重要的是,它是一个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组织。服务企业,是它天生的职责。无论是企业联络、咨询、培训,替企业向在地国发声,都能够真正成为中小企业的朋友。这是真正建立市场与政府双重影响力的机构。

  多元化是这个工厂最强烈的线索,它用各种方式编织成为一个旋律。这里的员工来自15个国家,为70多个国家地区提供服务器和电脑产品。而工厂中使用的大部分零部件,都是从中国运过来的。四目望去,联想匈牙利的内部看上去是一个彩色工厂。无论是橱柜,还是车间区隔墙,都是七彩造型,充满了活力。而在色彩中,也充满了管理者便利性的考量。在这里“可视化”做到了极致,在流程进度监控屏幕上,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进度状态。而在车间里,每个人的工作服都分成各种颜色,轻蓝色代表质量管控,浅绿色代表维护。色彩斑斓,是这里的现场管理的一个突出要素。而它也正是文化包容的最大含义。工厂的每一个角落,并非只有门口的大标识所展示的一种联想红。内在的斑斓,更为重要。十四年前,联想曾经因为全球化的碰撞,而启动了寻求包容文化的“联想之道”。至今,它已经无形地融入到企业的系统之中、某种意义而言,联想是一个全球公司,而不是“全球化”公司。它已经度过转“化”的阶段。或者说,这是一种“羽化成蝶”的“化”,一种自由向上的状态。而那种穿梭在日常生活中的形象,在匈牙利大街的公交汽车上,一眼就可以看到。

  每个企业在这里落脚的方式,各有不同,时机至关重要。在匈牙利,化工医药也有着很好的产业基础,生物医药方面的人才储备也不错。但即使如此,国内柠檬酸巨头,安徽丰原集团在匈牙利的投资,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光。2011年开始投资启动,但工厂直到2019年才开始投资落地,而达产时间则可能要等到今年年底。这是借助匈牙利政府投资的项目,但企业也有足够的耐心,等待最好的时机。这期间,丰原集团也在国内积极培养合适的工程师。它在安徽蚌埠市,跟安徽省聚乳酸应用研究院,一起建立了丰原海外工程师学院。这个样本非常好地解释了当企业大出海的时候,还需要寻找更多的社会合力。企业出海,功夫在海外,修炼在国内。

  而在2019年开始,地缘政治的影响已经在欧洲各地浮现。这一年年初,波兰率先发难,使得华为的正常经营已经变得困难。随后华为不得不在各个城市进行更加艰难的防御。唯一友善之地,可能就是匈牙利。华为开始在这里成立了新的研发中心,而多年以前在这里布局的华为欧洲物流中心,也成为华为的重要海外仓库。然而欧洲市场消失是明显的。华为手机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将近15%,跌落到不到1%。保留户外广告,已经没有意义。而新的品牌商LG的面孔,替代了华为在八角楼的位置。